营口大米的前世今生

话说营口大米的前世今生作者:张平 王荧看似最寻常的稻米,却拥有着万年以上的寿命。在中华大地五千年历史长河中

东北最好的大米在营口,营口大米的前世今生

 

作者:张平 王荧

 

看似最寻常的稻米,却拥有着万年以上的寿命。在中华大地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市植稻文化历史久远,营口大米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世人展示出五彩斑斓的画卷……


1脚步
 

从古至今,稻米都是人类重要的粮食来源和文化依托,这种诞生于中国南方的栽培作物,经过数千年的传播,养活了地球上超过一半的人口。在中国北方由西向东,从干旱高原到寒冷的东北,它改变自己的生长特征,竭尽全力地繁衍了下来,并影响了中国人的生存条件。

稻米在不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营口的古代先民也许没能想到自己脚下肥沃的土地,恰好适合水稻种植和生长,数千年后,辽河两岸逐渐稻米飘香……

辽宁省营口市,地处辽东半岛中枢,西临渤海,背靠东北平原,中国七大水系之一的大辽河从这里注入渤海,水稻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孕育了辽宁地区早期的农业文明。

清朝末年,营口大米因其籽粒饱满,洁白光亮口味纯正始为皇家贡米;据史料记载,民国12年(1923年)辽河岸边的鲍家堡子、赏军台、筒子沟、招架堡子等11村种植水稻155公顷,产量每亩60公斤左右;1958年第二届“广交会”上,营口大石桥市生产的“水源大米”,成为我国出口世界的“第一粒”大米。

稻米,从千万年前的远方走来,又在不同的形态和滋味中走向更远的远方。独特的“移民文化”促进了营口地区稻作文化的发展。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大批的知识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营口,他们参与农村生产建设,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推动了营口水稻耕种技术的进步。在他们与当地农民共同努力下,大石桥地区开始大搞水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提高排灌能力和水田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引进、培育水稻新品种,实现了水稻园田旱育苗。通过合理的稀植、配方施肥化除草等方法,使大石桥市的水稻产量逐年上升。随着70年代末知青陆续返回家乡,“营口大米,好吃!”的口碑传遍了全国,营口大米逐渐开始“声名鹊起”!

历经百年的农耕文化,大石桥人对大米发展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通过不断引进改良和研制新的水稻品种,探索创新大米种植、管理方式,2019年大石桥市水稻播种面积54.69万亩;产量38.84万吨,成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稻谷的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大米品质被广泛认可以及市场的持续扩容,营口大米这一品牌的价值不断攀升。

2019年在世界高端大米大会暨大米展览会中大石桥市共6家企业获奖。其中,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这标志着“营口大米”整体品质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提升了“营口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拓宽了“营口大米”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勤劳的大石桥人还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积极研制开发符合“中国好粮油”标准的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让广大消费者吃上“营养健康、安全放心”的优质营口大米。推进 “营口大米”品牌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

如今,营口大米更是从主产地营口大石桥飘香到四海五洲,向世界人民展示着美妙的中国味道。


2馈赠

 

大米,最为素净,既是简朴的果腹之物,也可以衬托任何食材,容纳万千滋味。辽河平原,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农耕的传统在这里世代延续,大石桥人对大米发展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初春的镁都大地还未退尽一冬的寒凉与苍茫,辛勤的农人们就按节令开始了一年的劳作。清明和谷雨的间隙,营口大石桥市沟沿镇碾房村村民张德伦和二十三个乡亲一起在大棚内外装盘、育苗。

大石桥市沟沿镇所在的下辽河平原是辽宁省最大的冲积平原,地表水系受地形影响呈辐射状流经本区汇入辽东湾,这里的土层以色深暗发黑而驰名,肥力深厚,是省内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清明时节,在温带半湿润季风的吹拂下,湿润的黑钙土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孕育和转化。

稻米,是自然对这片土地的馈赠。广袤的下辽河平原辽河入海口处,黑钙土盐碱度增加,以水稻土和沼泽土的形态呈现,有机质含量高达5%,水肥充足。大石桥市的沟沿、旗口、水源、高坎、石佛、虎庄六镇构成了营口大米的主要产区。盐碱地上的稻米适口性极佳,这里的稻作农业打破了中国“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从北纬40度的辽南小镇延展到了南中国的餐桌。温州人郑克宇认为全中国最好的“盐丰”大米在营口。

而再好的米饭在张德伦眼里,也不过是自家地里的一小捧稻谷而已。每年清明前后,他就在地里忙活了。作为种田的老把式,张德伦知道错过一季,就不会有好米。他从未把自己束缚在乏味的季节轮回里,怀着对物候、节令的理解,不断地转换着耕种的灵感。高温和地温是育苗的关键,张德伦依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将膜下温度控制在45度,前期棚内温度设定为35度。近半个月的时间,他每天11个小时待在地头儿。育好苗是一年收成的关键,紧接着的四十五六天里,张德伦要顺着温度、湿度的变化,不断调整棚温和地温,这完全有赖于他的丰富经验,这是人与自然又一轮的对话。

对于张德伦而言,稻米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中的记忆和希望。而米饭的香气伴着辽河水的甘甜,恰是大石桥人世代繁衍的味觉密码……
 


3融合
 

稻米的生命力,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升华。随着时代而流变的米香,与舌尖相遇,触动心灵。

海城人王硕是闻着稻香落户大石桥旗口镇王相村的,嫁过来后就跟着婆婆种稻米。一家人辛苦付出十几年,小作坊终于变成了大米厂,她将自己的微信名定为“硕儿”,在这里晒花、晒草、晒旅行,海南、印尼、新加坡、荷兰等等是一家三口常去的地方,“种黍三十亩。衣食既有馀”,王硕的生活像她种的稻米,清白油亮香味浓郁……

在王硕随着米香走出国门的时候,距中国直线距离8100公里的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市人瑞尼,正在下辽河平原腹地大石桥,品尝地道的营口大米。作为投资方代表,瑞尼已经在这里工作了8年,大部分时间里他的一天都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开始。北纬40度盐碱地上的稻米,正香甜着一个中欧日耳曼人的味蕾。

“我喜欢这种口感,同时这种米饭可以和其他很多的食品混合在一起,一起吃的时候口感更好。我会在中国待一段时间,米饭是我中国记忆的一部分。”瑞尼.伯恩哈特说。

朴珪福生长在亚洲稻作区——韩国,米饭也是他的传统主食之一。来到大石桥后,营口大米还是其以独特的口感,打动了这位韩国高管,朴珪福发自肺腑地说:“营口大米,好”。

营口大米是瑞尼和朴珪福记忆里的中国符号,一碗米饭是中国人的性情,简素圆融回味无穷。米香四溢的餐桌让人们跨越了地理、种族和语言的差异,理解和习惯着彼此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形式,将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们融合在一起,共同享受美食、创造财富、穿越四季。

4乡愁

 

乡愁是什么?是生你养你的地方,乡愁也是曾经喂养你生命的食物,对于久别家乡的大石桥人来说,一碗家乡的大米饭,是带有家乡符号的食物味道,通过岁月的沉淀与发酵,已经幻化为乡愁的一部分。

李忠超,长年在北京工作,很少回家,但每一次回来必要吃老家的大米饭。他说,儿时,我在家乡上学的时候,学习强度大,最爱吃的就是咱大石桥的大米饭。饭香,味道好,吃两碗都不够……虽然现在在北京也天天吃饭,但总感觉不是家乡的味道。实际上,米饭还是米饭,主要是想家了……

营口大米在李忠超的味觉里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使今日了,也难以忘记。这种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5转化

 

初夏营口大石桥,正是旅游客流旺盛的时节。大石桥市黄丫口自然生态旅游景区是观赏杜鹃花的最佳旅游地之一。每年5月下旬,数以万计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漫山的粉红,让这个山村变得丰盈唯美,秒杀了所有游客的长枪短炮……其实来这里的游客,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吃一餐地道的营口大米饭。

辽河下游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土质盐碱、矿化度高。这里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水资源充沛,经历了漫长生长期的稻米,在阳光和有机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吸收着土地特有的矿物质营养,形成了纤细净白的优质大米。

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要做出口感香滑的上等米饭,大米还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另外一样法宝——土灶大铁锅。当土灶里的火均匀地舔舐着锅底,在水温的传导下,水中的营养伴随着热流,每一粒米便开启了几百次的循环……这样的变化,给米粒更多的润水几率,成为米浆最有营养的秘诀……米轻搅,出锅!香味开始渐渐弥漫……最后,一定不要忘记抢出那块儿最诱人的锅巴!

饭甜而不腻,米粒口感顺滑清香、细腻绵软。此时,配什么样的菜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浓郁的饭香,飘融在黄丫口村的农家院中,与远方客人分享历久弥新的味道,细细咀嚼自然的馈赠。

6远方

 

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营口大石桥市,作为东北重要的水稻优质产区,从历史学家在金牛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采集到远古人类狩猎种植的证据,到如今大规模科学种植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大米更是蕴藏着大石桥人对于滋味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美景。进入辽宁省营口大石桥西部镇区,路两旁的田野里,拖拉机正在稻田地里画着S形,金色的稻芒跳跃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到处都能见到“米”字。米业加工厂、稻米农民合作社……而当“稻米”植物生涯结束,接下来它又要开始一段奇幻的旅行……

沿大石桥市沟沿镇碾坊村向西8公里,水源镇工农村的杨洪顺一家正在准备午饭。按乡间习俗每年水稻育苗忙完后,一家人总要团聚一番。今天的主勺是翟姨,食材经过爆炒鲜香四溢。水米配比得当,软硬适度的蒸米饭更是她的拿手绝活。当香糯、柔软、胶质浓厚、色泽晶莹透亮的米饭登上清谷时节的餐桌,稻农们又开始新一年的期盼。

2012年28岁的杨洪顺辞去沈阳的工作,回家流转1000亩水田种水稻。这个稻花香里长大的孩子,又在稻花香里寻生活了。

在杨洪顺的加工厂里,当年的稻子要经过清理、去石、脱壳、谷糟分离、选色、抛光和白米分级等十几道工序,才能成为营口大米。当鲜米入袋装车,杨洪顺也就完成了一季的忙活,每年从10月到12月的三个月里,杨洪顺一家能卖掉2万吨稻米。

一条大辽河,见证了营口的成长。在这座城市包容开放的味觉历史中,营口大米,自成一家。

 

营口,地处渤海湾东北岸,位于沈阳与大连之间,是东北第二大港口,处在北粮南运的重要物流节点,水路、陆路、电路、交通十分便利。有国内最大的粮食港口——营口鲅鱼圈港,(鲅鱼圈港是中国第八、世界第十二大港口,已发展到4个港区,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港口通航,海铁联运总量居全国第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大石桥现有国有仓储企业3家,准仓容总量达30万吨。库区占地总面积50平方米,均分布在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齐全、功能先进、条件优越,发展基础雄厚。3家储备公司与3家当地龙头民营加工企业,开启“库企合作”新模式,3家民营大米加工企业在库区内各投资1200多万元,建造三座一流设备、一流工艺、一流环境的现代化高标准加工厂,发展潜力巨大。

如今营口大米,充分利用营口地区北粮南运物流截点的区位优势、优质水稻主产区优势、大石桥国有粮库的资产优势、民营加工企业发达的优势、粮食集团搭建融资平台的优势、大石桥“中国好粮油”示范县的优势,通过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集种植、收购、检验、存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健康发展的运行体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国有、民营、农户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不断推动“中国好粮油”“禾泽乡”特色品牌营口大米系列产品的建设,把大石桥建设成为辐射全国的“中国好粮油”东北优质大米种植、生产、储存、加工、销售基地。并依托电商(京东、天猫)等网络渠道,走向全国。它配合着各地的饮食习俗,做出吃法多样、口味丰富的米食,成就人们餐桌上难忘的味道……





结语

 

营口大米制宜的变通,顺应着自然的生存之道。从古到今,大石桥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让下辽河平原上的每一颗稻米,变得质朴的美味。更把农耕民族对土地的眷恋和上天的景仰系于一心。

 

精品水源大米,坚持12年只用无污染的有机肥,选择健康,请选择北纬四十度



 





 







 



 

扫一扫进入小程序
发现更多精彩